新聞中心
News Center“春蠶到死絲方盡,臘炬成灰淚始干?!币恢笔强滟澙蠋煹慕浀涿洹W鳛槔蠋煹墓澣?,教師節還與護士節、記者節合稱為中國三大行業新節日。關于教師節的由來,最早可追溯到漢朝時期。漢武帝在位期間,我國就已經形成了配備老師的實體學校。每到孔子誕辰日,皇帝會率領文武官員到孔廟祭拜并宴請老師們吃飯。當時雖沒有確立孔子誕辰日就是教師節,但教師們已開始享受節日休假等福利。新中國成立后,第六屆全國人大會第九次會議,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建立教師節的議案,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。從此,中國便有了一個真...
白露節氣的含義:涼爽秋天的到來白露是9月的頭1個節氣。露是因為溫度的降低,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。所以,白露實際上是代表著天氣已經慢慢變涼了。這個時候,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了,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。因為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,可是夜晚以后,就下降到二十幾度,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,晝夜溫差非常的大。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,物極必反,陰氣也在這個時候就會興起。到了白露的時候,陰氣就會逐漸的加重,清晨的露水就會隨之加厚,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,...
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,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,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,“牛郎織女”就是典型例子。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,早在遠古時代,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,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,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,稱作“分星”,就地面來說,稱作“分野”。簡單來說,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,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。在古代星宿體系中,“牛宿”...
立秋是秋季開始的節氣。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?!对铝钇呤蚣狻罚骸捌咴鹿?,立字解見春(立春)。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斂也?!绷⑶镆话泐A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,秋天即將來臨。立秋(節氣)以后,秋后下一次雨涼快一次,因而有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的說法。東漢崔《四民月令》:“朝立秋,冷颼颼;夜立秋,熱到頭?!痹缭谥艽炅⑶锬侨?,11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,舉行祭祀儀式。據記載,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,等到“立秋”時辰一到,太史官便...
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。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,故名曰大暑。"暑"是炎熱的意思,大暑,指炎熱之極。《逸周書》曰:"土潤溽暑(溽暑,指潮濕而悶熱)。又五日,大雨時行";又曰:"大雨不時行,國無恩澤"。大暑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、氣溫最高、雷雨天氣橫行的節氣。大暑節氣,高溫酷熱、雷暴頻繁,雨量充沛,是萬物狂長的時節?!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:"暑,熱也,就熱之中分為大小,月初為小,月中為大,今則熱氣猶大也。"體判蒸《通緯·孝經援神契》說:"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,六月中。小大...
入伏,是指進入“三伏”的意思。民諺“夏至三庚數頭伏”,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。歷書規定:“夏至三庚便數伏”,意思是說,“從夏至日”開始往后數,數到第三個“庚日”便開始入伏了。這里的“庚日”是指古代的“干支紀日法”中帶有“庚”字頭的那一天。所謂“熱在三伏”,三伏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,它的日期是由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。三伏天其氣候特點是”高溫、高濕”,因為三伏天吹東南風,空氣潮濕,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期間濕度大。1、頭伏吃餃子頭伏餃子二伏面,三伏烙餅攤雞蛋。頭伏吃餃...
夏至節氣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天氣炎熱。夏至以后,地面受熱強烈,空氣溫度升高,高溫天氣頻繁出現,人們感到悶熱難耐。雨水充沛。夏至期間,空氣對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或暴雨,降雨范圍小,但強度大,人們稱“夏雨隔田坎"。同時,我國南方多數地區也進入梅雨季節,雨量較大,天氣陰濕。農事忙碌。夏至時節正值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,各地農作物都進入了生長旺盛期或收獲期,需要及時施肥、除草、灌溉、防病蟲害等措施。同時,也要抓緊收割早稻、麥類等作物,并及時進行夏播、秋種等工作。風俗豐富...
芒種,“芒”指的是一些有芒的作物,如稻、黍、稷等;而“種”,一為種子的“種”,一為播種的“種”。“芒種”之名含義就是“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,過此即失效”。民諺“芒種不種,再種無用?!敝v的就是這個道理。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農時節令的總結,表現了芒種節氣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。芒種時節氣溫顯著升高充沛、空氣濕度大,適宜晚稻等谷類作物耕種。這節氣是農事耕種時機的分界點,由于天氣炎熱,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,農事播種以這一時節為界,過了這一節氣,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了。芒種是谷類作物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