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News Center驚蟄的由來驚蟄,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,農歷每年二月初一前后(公歷3月5-6日之間)。驚蟄,蟄是藏的意思。驚蟄是指春雷乍動,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。冬天到了,很多動物躲起來冬眠,叫入蟄;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時再鉆出來,叫做出蟄。大地回春,雷聲漸多,舊時人們認為動物之所以可能從蟄伏中醒來,是由于由雷聲驚醒的,因而,就有了驚蟄的說法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“二月節,萬物出乎震,震為雷,故曰驚蟄。是蟄蟲驚而出走矣。”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:“促春遘(gòu)時雨,始雷發東隅,...
農諺說:“立春雨水到,早起晚睡覺”,是提醒人們寒冬快結束了,應該早起干活了。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,而在自然界、在人們的心目中,春意味著風和日暖,鳥語花香;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,農家播種。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,都被稱為春天。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。“立”是“開始”的意思,自秦代以來,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。所謂“一年之計在于春”。而在自然界、在人們的心目中,春是溫暖,鳥語花香;春是生長,耕耘播種。“從此雪消風自軟,梅花合讓柳條新。”此時節,雖...
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,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°時為"大寒"。大寒,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。《授時通考·天時》引《三禮義宗》:"大寒為中者,上形于小寒,故謂之大......寒氣之逆極,故謂大寒。"這時寒潮南下頻繁,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,風大,低溫,地面積雪不化,呈現出冰天雪地、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。詩云"蠟樹銀山炫皎光,朔風獨嘯靜三江。老農猶喜高天雪,況有來年麥果香。(左河水)"大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,過了大寒又立春,即迎來新一年的節氣...
小寒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,冬季的第5個節氣,干支歷子月的結束與丑月的起始。斗指子;太陽黃經為285°;于每年公歷1月5-7日交節。冷氣積久而寒,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,它與大寒、小暑、大暑及處暑一樣,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。小寒節氣的特點就是寒冷。小寒時節,太陽直射點還在南半球,北半球的熱量還處于散失的狀態,白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少于夜晚釋放的熱量,因此北半球的氣溫還在持續降低。冬至之后,冷空氣頻繁南下,氣溫持續降低,溫度在一年的小寒。民諺:“小寒時處二...
星空變化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,起點于每年公歷11月22日或23日,太陽位于赤緯-20°16',到達黃經240°。"小雪"節氣間,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(相當鐘面上的10點鐘)。每晚20:00以后,若到戶外觀星,可見北斗星西沉,而"W"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,它代替北斗星擔當起尋找北極星的坐標任務,為觀星的人們導航。四邊形的飛馬座正臨空,冬季星空的標識--獵戶座已在東方地平線探頭了。節名含義節氣小雪與天氣小雪意義不同,節氣小雪是喻這節氣期間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,而天氣...
節氣寓意立冬是季節類節氣,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稱四立。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,代表著冬季的開始。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,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,立冬時節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,收藏入庫。立冬,冬三月之始。《孝經緯》曰:“斗指乾,為立冬,冬者,終也,萬物皆收藏也。”立,建始也,表示冬季自此開始。冬是終了的意思,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,中國傳統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對“冬”的解釋是:“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”,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...
霜降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,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。斗指戌;太陽黃經為210°;于每年公歷10月23—24日交節。進入霜降節氣后,深秋景象明顯,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。霜降不是表示“降霜”,而是表示氣溫驟降、晝夜溫差大。就全國平均而言,“霜降”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。霜降時節,萬物畢成,畢入于戌,陽下入地,陰氣始凝,天氣漸寒始于霜降。由于“霜”是天冷、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,故以“霜降”命名這個表示“氣溫驟降、晝夜溫差大”的節氣。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、中午則比較熱...
寒露,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七個節氣,秋季的第五個節氣。斗指戊;太陽到達黃經195°;在每年公歷10月7日-9日交節。寒露,是深秋的節令,干支歷戌月的起始。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。進入寒露,時有冷空氣南下,晝夜溫差較大,并且秋燥明顯。寒露以后,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,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,雨季結束。從氣候特點上看,寒露時節,南方秋意漸濃,氣爽風涼,少雨干燥;北方廣大地區已從深秋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。寒露傳統習俗主要有賞楓葉、吃芝麻、吃螃蟹、飲秋茶等。寒露是一個反...